文本上,本片或许可被视为当代日本人在私人与社会规范间的拉锯战,女性反抗成为社会规范形象,试图维持私人空间,而男性在来自社会的私人创伤下转而通过占有女性私人空间寻求社会认同,同时主要人物均从画外的私人空间出场. 视听层面,摄影机可以视为人物先验的私人空间,手持暗示危机,横摇表示隔绝,过曝营造不安,快速横移与淡出压缩时间并制造惊悚效果,照度的突兀变化反映女主心理. 此外,非环境音的应用在本片中同样出彩. 突兀出现或(由孩子呼吸,冲水声)叠化的刺耳弦乐暗示女主心理的不安与恐惧,父子车内戏的钟摆声暗示时间短促,沉默时响起的船笛表明男女内心的分离. 但这或许也带来了一个无解的矛盾——现实主义和即兴表演创造的写实性与视听层面的非写实处理让这部私小说在攀描与解构间暧昧地摇摆,但也许这层暧昧正是私小说的魅力所在吧. 这一次看才谈得上喜欢,应该说是第五代之前具备现代电影质素的孤本了. 费穆的本事不是电影史所说的对古典意境美学的移植,相反他是绕了一条路回到了电影的本体,在对每场戏精雕细琢的过程中,不期然间找到了用电影的语言去适衬文本张力的法门. 和同时期的国片相比,费穆的镜头运动就像会呼吸,声音设计也巧妙得很,紧紧贴合着氛围走,这一点已经是视听语言在那个阶段所能做到的极致了,演员的举手投足也真正通上了人情,那种欲望缱绻转眼又魂销魄散的张力,哪里是古典美学所能言尽的. 至于那荒草丛生的老宅、坍颓破败的城墙,是八年抗战留下的国殇,也郁结着女人闺怨的愁,同时还是望也望不到前路,有所期待又无所依凭的国民心理的写照,你可以说它是对“国破山河在,恨别鸟惊心”诗意的化用,但它远不止如此,而是借空间语言进行了意境的叠加和飞跃.